1 檢測的基本方法
目前血凝儀大多采用生物學方法,可分成三類:電流法、粘度法、光學法。
1.1 電流法:該法是利用血漿標本纖維蛋白具有的導電性,將電極插入標本中,利用兩電極之間的電流的通、斷來判斷纖維蛋白是否形成,依此確定凝固終點。
1.2 粘度法:又稱磁珠法,儀器的檢測部分有獨立的線圈產生所需的電磁場,檢測時在待測標本中加入小磁珠,利用變化的磁場使小磁珠產生運動,隨著血漿的凝固,血漿的粘稠度征集增加,小磁珠擺幅逐漸減少,儀器內的電磁傳感器,測定小磁珠的不同震蕩幅度,計算出血漿的凝固時間。
1.3 光學法:該法是目前血凝儀使用最多的一種檢測方法。當血漿在樣品杯中逐漸凝固時,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其理學性狀也隨著變化;當一束光通過樣品杯時,其透射光和散光的強度也會隨之變化。
2 檢測的基本原理
比濁法以血漿中的被檢測物質作為抗原,抗原與試劑中的抗體混合時會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產生復合物顆粒,依此來測定被檢測物質含量。
其原理是:抗原量同抗體特異性結合反應達到某一程度與所需的時間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在檢測過程中,隨著待檢物質與相應抗體結合,其復合物顆粒增多單色光通過時,透過的或反射的光強度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儀器的電路部分自動算出單位時間內吸光度的變化量,再根據標準曲線推算出待檢
物質的含量。
使用光學法檢測時,一般是將預溫好的血漿標本和試劑快速混合,在混合瞬間吸光度非常弱,隨著樣品和試劑混合物中的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反應杯內標本吸光度逐漸增強,當標本凝固完全后,吸光度值就穩定下來;儀器在血漿和試劑混合的瞬間,也就是吸光度最弱時.
設定吸光度值A=0%,在血漿和樣品凝固完全后,吸光度最強時,設定吸光度值A=100%;在0%-100%吸光度變化之間,儀器檢測通道單位時間內分別采集多個數據,這樣吸光度的變化值可做出一條曲線。
儀器根據實驗項目需要自動選取曲線上的一個點所對應的時間為凝血時間;儀器內的計算電路對做出的曲線求二次微分,二次微分為零的點,就是凝固終點;因為凝血是一個酶促的加速過程,到凝固終點時,反應速度和加速度都達到最大,此時凝固曲線的二次微分為零。
儀器在測定待測血漿樣品前,必須首先定標,也是對已知濃度或活性的標準品的凝血時間宋制定標準曲線;在檢測待測樣品時,計算電路首先檢測出血漿的凝固時間,在根據凝固時間從標準曲線上求出濃度或活性。
3 儀器的檢測項目和臨床應用
儀器的檢測項目一般都有十幾種,用戶可根據臨床需要和試劑情況選擇檢測項目。
其中:凝血實驗主要是針對人體內抗酶系統和纖溶系統中的酶、酶原和一些因子的測定,常檢項目有:(1)TT-凝血酶時間;(2)PT-凝血酶原時間;(3)APPF-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FIB-纖維蛋白。
除此,還可測定下列參數:(1)凝血因子分析(Ⅱ、Ⅴ、Ⅹ、Ⅷ、Ⅸ、Ⅺ、Ⅻ);(2)α-2-抗胞漿素;(3)肝素抗-Xa;(4)蛋白C及活性蛋白C;(5)狼瘡抗凝物;(6)蛋白C和S抗凝物等等。
當病人發生DIC、原發性纖溶癥、維生素K缺乏癥、肝臟疾病或血液循環中有抗凝物質時,凝血酶原時間(PT)都會延長;若PT縮短則常見于凝血因子V增多癥、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
當病人有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癥、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等某種疾病時,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會延長;APTT參數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的實驗,是外源性凝血系統的篩選實驗;
當血漿中這幾種因子某種減少時,APTT參數也延長,可進一步檢查凝血因子,若Ⅷ因子缺乏可能是甲型血友病、Ⅸ因子缺乏一般是乙型血友病。而APIT減少,一般是血栓性病癥,如心肌或肺梗死、腦血管病變等或是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當纖維蛋白原濃度(FIB)大于4.5g/L時:
常見于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癥、急性腎炎、休克、急性感染和惡性腫瘤及外科大手術等。
FIB參數小于1.7g/L時:
多見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原發性纖溶癥、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等;FIB參數也用一起監測防檢和溶栓治療。
總之,在醫學各科對疾病的研究、診斷和治療方面,凝血分析的各個參數均有其不同的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