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價中標濫用?國家財政部最新答復!
8月18日,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財政部將規范最低評標價法適用范圍》一文。其中指出:
國家財政部將規范最低評標(審)價法的適用范圍,授權評標委員會拒絕不合理低價,遏制惡性低價競爭。
據了解,今年兩會期間,有代表在建議中反映了“濫用最低價中標”“最低價中標導致產品質量和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就在上個月(7月11日),國家財政部正式對此作出答復。
在此次答復文件中,財政部要求采購單位合理確定采購需求和最高限價,科學選擇采購方式和評審方法,避免在需求不清的情況下以最低價成交而導致無序競爭。其中:
最低評標(審)價法適用范圍限定為具有通用的技術、性能標準或招標人對其技術、性能沒有特殊要求的招標項目。
對于技術復雜、性質特殊的大型裝備、專業化服務等項目,采購人可以采用綜合評分法,圍繞產品性價比進行評審,鼓勵采購技術創新、質量過硬的產品。
簡單來說,就是除了技術、服務標準明確、統一的這類“夠用就好”的項目,“最低價”評審或將失效。
不止如此,財政部還提出多方面措施,進一步強化對低價投標行為的打擊力度!
最低價中標弊端頻現,業內苦之久矣
所謂“最低價中標”,就是在政府采購招投標中,報價最低者中標幾率最大的評標方法。在醫械招投標領域被廣泛運用,但同時也屢遭業內詬病。
究其原因是源自背后的諸多隱患,比如最明顯的低價低質。第一財經曾報道,某知名心內科專家在一場內部學術會議上提到集采問題時,稱其一臺手術中連用了四個球囊都破裂了,造成血管穿孔。并表示“在集采招標后,球囊質量怎么樣也仍需評價。不能為了節省成本,犧牲了產品質量。”
而人民日報更是在《人民日報一線視角:質量應是企業立身之本》《最低價中標,該改改了》等文章中多次談及其危害。
直指“最低價中標”助長以次充好,導致產品和工程建設質量下降,優汰劣勝;以及對行業的不良影響:長此以往,就沒有企業愿意花精力搞研發和創新,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對整個行業也是一個打擊。
可見,規避及清除“最低價中標”的頑癥積弊,已形成行業強烈呼聲!近期以來除了國家財政部,地方部門也對此作出了回應和規范。
罰款、禁入市場!低價低質、棄標迎來嚴懲
5月15日,重慶市發改委針對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翁仁潘代表《關于取消“最低價中標”的建議》作出答復。其中指出,為增加投標人的違法成本,保障招標人合法權益,實施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需配套執行四項保障制度。
具體包括:
1
低價風險擔保制度
對于中標價低于最高限價85%的中標人,必須提供最高限價85%與中標價差額的一至三倍的擔保,最高不超過最高限價的85%;
2
信用管理制度
對投標人拒不交納低價風險擔保、無故棄標、降低服務標準、不能兌現質量工期承諾等,將視情況進行1—12分的信用記分,嚴重的將被納入重點關注名單甚至黑名單,限制參與市內招標投標及相關活動;
3
經濟處罰制度
對于低價搶標后不簽訂合同或者簽訂合同時提出附加條件或者不提供履約保證金的,將按中標項目金額10‰的上限處以罰款,對于中標后不按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的規定履約的,將從低價風險擔保中扣減相應金額;
4
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
合同執行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更,對合同管理不到位導致低價中標、高價結算的項目法人,將嚴格追究主要領導和相關當事人責任。
通過四項配套保障制度,建立起從罰款、黑名單、禁入招投標活動到嚴格追責法人的完善懲戒機制,形成對低價搶標高價索賠、低價中標高價結算、低價低質等多項典型違規行為的精準、嚴厲打擊!
此外,答復函還明確將對包含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在內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政策執行情況開展調研,以對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相關政策作進一步優化完善。
毋庸置疑,從中央到地方持續對“最低價中標”嚴格限定適用范疇和懲治升級,將直接利好所有醫械企業走出“低價競爭”的怪圈,迎來一個創新引領發展的新時代。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