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西門子醫療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西門子醫療亞太區首個診斷試劑生產研發基地——西門子實驗系統(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投產。
根據官方信息,西門子醫療上海診斷試劑基地總投資近30億人民幣,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全面投產后,該基地將生產多種針對心臟、甲狀腺、性激素、腫瘤等臨床檢測的免疫試劑和用于免疫診斷的校準物、稀釋劑、質控產品,預計年產能將達到6億人次測試。
此次上海基地的投產將進一步加大西門子醫療診斷試劑產品在產品效期、響應速度和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大幅縮短國內客戶端與生產端之間的物理距離、加快物流速度,從而提高西門子醫療在中國本土市場的響應能力及西門子醫療實驗室診斷業務的總體競爭力。
自1992年上海西門子醫療成立開始,西門子醫療在中國立足已超過30年。2022財年,中國市場營收25.77億歐元,仍是西門子醫療全球第二大市場。
西門子醫療首席執行官孟天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西門子全球第一大醫療器械市場。”
去年6月,西門子醫療中國公布了“國智創新”全新本土化戰略,宣布將通過“推動實現全產品線國產化”“基于中國市場需求進一步深入創新研發”“推進本土業務模式升級”這三個維度參與健康中國建設。
在剛剛結束的的CMEF展會上,西門子醫療展示了包括高端雙源CT、3T磁共振、PET/CT、X射線產品、血管造影機等一系列國產新品。
據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王皓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財年第二季度,西門子醫療在中國銷售的產品約75%實現本土生產,預計2023全年,西門子醫療將發布近20款國產新品。
02
跨國巨頭本土化“內卷”全面升級
近年來,“本土化”已經成為跨國巨頭在華發展的關鍵詞。在市場“內卷”的驅動下,巨頭們的戰略部署也在不斷升級變革,開始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
同樣以西門子為例,今年5月22日,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與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西門子醫療將追加投資總計超過10億人民幣,在深圳市南山區建設全新高端醫療設備研發制造基地,建成后將成為西門子醫療在深圳 “雙址運營模式”下的全新研發制造基地。
根據官方公布的消息,目前,深圳基地生產的產品零部件本土化率已經達到80%,整機設備累計發貨量達8000臺、覆蓋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醫用電子零部件發貨突破100萬件。
剛獨立上市的GE醫療,其本土化戰略也進行了全面升級。今年4月,GE醫療中國正式宣布企業中國戰略升級為“全面國產、無界創新、合作共贏”。
據悉,目前GE醫療在中國共有五大工廠,分別位于北京、上海、無錫、天津,位于成都的第六個工廠也即將啟動建設。其中,北京基地研發和生產CT、X光機、血管機、手術機等影像設備,GE全球三分之二CT產自于此。
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GE醫療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中,70%以上屬于國產,未來該比例將繼續提升,在推動全面國產化過程中,GE醫療會繼續加大力度和提高速度。
伴隨著競爭逐漸白熱化,跨國巨頭的本土化正在不斷進階。
從現實角度出發,中西方從患者數量到醫院設置再到診療習慣都有顯著差別。換言之,以往那種單純的產品進口已經不能完全匹配國內醫院的真實需求,即使將工廠放置到中國,如果研發邏輯不進行調整,那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本土化發展。
針對這個問題,飛利浦在中國部署了三個創新中心。位于蘇州的創新中心聚焦精準診斷與介入治療系統;位于深圳的創新中心服務于健康生活和互聯關護業務,以開發本地化產品為主,包括監護儀、口腔護理產品等;而上海的創新中心則專注于軟件開發,服務所有的業務部門,進而實現信息化串聯。
從“生產驅動”轉變為“生產創新雙驅動”,這也許是未來跨國巨頭的本土化進程由“初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的發展道路之一。
除了對中國市場的看好以外,政策段的影響也是本土化進程提速的重要推手。
在持續推進帶量采購的背景下,大型醫療器械也被納入了集采范疇,這意味著成本和價格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再加上多地明確發文“只要國產”的壓力,如果不積極加速本土化進程,則很有可能在未來失去和國內企業通常競爭的機遇。
2021年10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有關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政府采購依法對內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包括提供的服務)平等對待。
這從政策層面為跨國企業在中國建廠提供了必要性,與此同時,這也是種對國內企業的“鞭策”。在“平等待遇”下,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